close

老茶與古琴饗宴(二)

名士雅集,茶韻共琴音;安閒難得,知音與知味      8391

范增平整理

時間:20101222日(星期三)下午1:30~5:00

地點:亞太創意技術學院茶藝教室

主持:范增平老師            紀錄:周本男

出席:翁明川、邱增雄、楊行中、許立杰、李進得、范瓊盛、陳綺敏、

游博文、邱建清、楊素秋、范增平、王夢蘭、蔡佩蓉、周本男。

壹、品評之老茶名稱及提供者

131年凍頂茶(周本男提供,天仁公司出品)

230年特級鐵觀音(范增平老師提供,安溪官橋茶廠出品)

3、化石古茶(范增平老師提供)

貳、行茶方式

1、上述三款茶,依序沖泡,品味之前,先聆聽古琴演奏。

2、每品味一款茶後,貴賓依座位順序發表品味心得。

3、(1)凍頂茶用范老師設計訂製的「1999年千禧紀念壺」沖泡。

2)安溪鐵觀音茶用范老師設計訂製的「海峽兩岸茶藝交流20周年紀念壺」沖泡,都是「許四海窰廠」製作的紫砂壺。

3)不知年老茶則用玻璃壺沖泡。

4、由范增平老師親自沖泡。

參、茶會紀錄

一、引言:范增平教授

今天我們的主角是老茶與古琴。古琴演奏請到王太琴老師與蔡佩蓉老師為我們操縵,並請到賴美惠老師為我們的雅聚插花,請到周本男老師為我們的一期一會做紀錄。

王太琴老師多才多藝,是美術老師、太極拳老師、茶藝老師。蔡佩蓉老師畢業於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是藝術學碩士,也參加過我們的製茶體驗營。

賴美惠老師是我們亞太學院觀光與休閒事業管理系的老師。

周本男老師是我們中華茶文化學會的秘書。

我們的茶會每次邀請的貴賓以10位為限,今天應邀出席者,都是大師級、博士級的愛茶人士,因旁聽者較多,請旁聽者坐在外圍,我們有人員會奉茶。參加者希望能有始有終,不拍照,暫時關機,把參加茶會當成參加其它藝術演出同等看待,有一些嚴肅、莊重,這樣才能提昇人們對茶藝的尊重。

二、范增平教授介紹與會佳賓

翁明川先生(國寶級的竹刻大師)。

楊行中博士(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研發處處長)。

許立杰博士()視傳系主任。

邱增雄先生(苗栗縣居家老人福利促進會理事長)。

李進得博士(亞太創意技術學院教務長)。

范瓊盛博士(竹南高中校長)。

游博文博士(台灣陶藝學會理事長)。

邱建清老師(台灣柴燒窯陶藝家)。

陳綺敏女士(台灣電信公司新竹營運處業務經理)。

三、古琴演奏:

王太琴老師

1.良宵引

2.石上流泉

四、品味30年凍頂茶心得分享

1、翁明川大師:

這茶入口,入喉時,覺得甘、不酸,很順。

2、游博文理事長:

這茶已30歲,雖不是徐娘半老,但卻是風韻猶存。入口感覺清淡,香味清新,最後生津。

3.許立杰主任:

這款30年茶,以凍頂茶來說,算是保存得很不錯,從聞香,觀乾茶時可感覺出來。不幸!我們剛才的中餐味道太重,現在喝茶味覺受影響,只能感覺到這茶能生津止渴。

4、范瓊盛校長:

老茶給我的感受像老人,和藹可親,喝之心曠神怡。

5、邱建清老師:

這茶初嚐有淡淡的甘味,入喉有朝露那種晶瑩剔透優雅的香氣。

6、邱增雄理事長:

這茶有淡淡的焙火味,一聞就知是老茶,喝下去平順潤滑,回甘醇厚。

7、陳綺敏經理:

這款茶氣味清香,入口甜美,味道清淡;入喉後,喉頭略有甘澀,但不苦。

8、李進得教務長:

這茶入口清淡,但後勁甘甜,很濃烈像威士忌。入口一點點,但後勁十足。

9、范增平老師:

什麼是「老茶」?我20年前曾下過一個定義,現在已被人使用。老茶有四個條件:(1)、時間性:至少10年以上,保存良好。(2)、藝術性:具有藝術美感的要求。(3)、藥理性:過去常認為老茶對身體有好處,如能降血壓、治咳嗽、治哮喘等。(4)、風味性:一定要有特殊的風味。這是在1983年時,台北辦老茶座談會時,我提出來的詮釋。

大陸現在流行老茶,稍後我們要喝的老鐵觀音,曾有一位大陸朋友說,若他拿去賣,可以賣500公克1萬塊人民幣。剛才范校長提到老茶像老人,老人經歷了很多風霜,是生活經驗,人生經驗,是生命的累積,是不斷成長的。

所以老茶要保管好,就像人生過程中要有好的環境。老茶儘量不要去烘焙它,讓它自然成長,除非它壞掉;就像人儘量不要吃藥,除非他生病。這是我對老茶的看法。

今天的這三款茶,我們已喝過兩次,所有的過程我們都會紀錄下來,以文稿的方式發表。上次圓誠法師寫的一篇心得,已在這期(12)的“海峽茶道”雜誌上刊出。將來我們還要將每次茶會的紀錄累積下來,印成書發行。我們推動茶藝,一定要留下痕跡,紀錄下每次喝茶的歷程,就是我們成長過程的痕跡。

五、古琴演奏:

蔡佩蓉老師

1.平沙落雁

2.梅花三弄

六、品味30年安溪官橋茶廠特級鐵觀音茶心得分享

1、范增平教授:

中國人常說人的身體好,要循環好,要氣血通。講到「氣」,聽說老茶的氣很足。鄧時海教授常強調「茶氣」,日本的倉澤行洋教授也注意到這問題。任何物質都有無形的氣,這是它真正價值所在;如果喝茶不懂氣,只是講感官的舒服,層次是不會很高,我一位北京的朋友說:「大美在感官之外」。我跟視傳系的同學說,視覺藝術不是只有眼睛看到的視覺而已,要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各覺聯結起來,才有深度。這是我的想法,說出來,以就教於各位先進。

2、翁明川大師:

我是金門人,小時隨長輩們喝鐵觀音、水仙、大紅袍、小紅袍等,我的入門茶就是鐵觀音,所以對鐵觀音的味道很熟悉。很難得這麼多年後,還能重溫兒時味,這種味道的茶,現在喝不到了,去年我特地去安溪找,結果一兩也沒買到。我現在喝凍頂茶,還是喜歡喝紅水的,不能接受高山茶那種蜜綠的。像現在安溪的鐵觀音,我們叫綠觀音,那是離經叛道的,味道走樣的。今天很難得,在這喝到了傳統的風味。有點酸,是老茶的必然,沒有烘焙能有如此風味,值得收藏。

3、游博文理事長:

喝這茶像喝老酒,有特殊的韻味。微酸,會回甘,杯底香氣濃郁、持久。與上款茶雖然茶齡都是30年,但上款茶清淡清香,這款茶濃郁。

4、許立杰主任:

人言鐵觀音茶有觀音韻,我在此茶中感受到的觀音韻似乎已經成仙。我第一次喝到有酸味的茶,不知是怎麼形成的?

范老師剛才說茶有茶氣,我不知道我這算不算是「氣」?我感覺喝了這茶後從嘴到頭頂,尤其是眼睛的部位,有一點熱、麻、癢的感覺。喝完後甘度留在舌面,久久不散。是否因茶味濃郁,稀釋的過程時間較持久?回甘感覺非常濃厚。

5、范瓊盛校長:

每次喝茶都會讓我回憶起過去,喝下這杯茶的第一個感覺是茶很濃郁。第二個感覺是把我帶回到50年前,小時候我們客家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對祖先、土地公上香、上茶,那時上供的茶就是這麼濃的顏色。我現在終於體會到祖父說的:「喝茶要慢慢的喝」的道理。茶總能將我帶入回憶的時光隧道,喝茶確實可讓人進入各種情境。今天又有古琴伴奏,范老師導引,覺得受益良多。

6、邱建清老師:

這款茶和上款茶味道不同,感覺到有濃厚的茶氣,本來我想是否因茶葉多放了一點,或水溫高了一些,但我看看溫度好像也沒特別高,這表示這款茶本身有這樣的特質。還有它真的有酸酸的菜脯味,我喝過很多種茶,這茶讓我感覺特別深刻。

7、邱增雄理事長:

如前面各位前賢所說,這茶有酸味,因酸味而產生甘泉而生津,喝後舌面久久還有甘甜感,能提神醒腦,讓人有觀音普渡的感覺。

8、陳綺敏經理:

這款茶,茶湯顏色金黃,很漂亮,略帶酸味,很像很淡很淡的酸梅湯,讓人喝了還想再續杯。

9、楊行中處長:

我之前喝高山茶比較多,上個月有朋友送我老茶,我才發現怎麼還有比我一向喝的茶更好喝的茶。今天喝第一款的凍頂老茶時,不知該如何形容,感覺很能發思古的幽情。喝這第二款茶時,茶湯帶酸,喝後在喉嚨裡會產生很多唾液的再分泌,再次享受茶葉的美味。

10、李進得教務長:

對我們學理工的來講,若照剛才范老師的開釋,老實說可能還是停留在感官的層次。但范老師剛才在介紹這款茶的來源時,講到的是一個朋友之間相互信任的故事,聽來辛酸又樸實,與此茶的滋味相似,辛酸,但又那麼濃烈而深厚。

11、范增平老師:

茶韻與風土有關。過去好的鐵觀音一定要有觀音韻,我們台灣木柵的鐵觀音也是從安溪移來的,也有觀音韻,所謂「觀音韻」,就是有點果酸味,這就是它的特色,因為它發酵比較重,約在40%~50%,焙火也比較重,所以顏色比較深,茶湯是琥珀色,這就是傳統的鐵觀音茶。大概10多年前,台灣人去福建安溪,把台灣現代的製茶、焙茶技術帶過去;現在大陸製作鐵觀音茶受台灣高山茶的影響很大,一方面是為了降低成本,使製茶的時間縮短;因此,現代的鐵觀音茶製作得像綠茶,怪不得翁大師去安溪買不到傳統風味的鐵觀音茶。

聽說,去年開始安溪已漸漸又恢復重視傳統製茶工藝了;因為,現在有些人很回味老的風味。現在大陸那邊所製作鐵觀音茶有二種工藝,一種是傳統工藝,一種是新工藝。根據經驗,喝太生的茶較會傷胃、傷腎。所以,大陸現在也開始重視重焙火的茶,或者老茶。

教務長、邱理事長兩位朋友多年茹素,口味清淡,品茶會比較精準。像長年茹素的圓誠法師參加過好幾次品茶會,他的感覺很靈敏,評茶心得很精確。

我上個月去廣東交流,在一場演講中,我提出「喝茶使人富,喝酒使人窮」的說法,許多人都贊同。陸羽《茶經》上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說明了簡樸生活的必要。

七、古琴演奏(王太琴老師)

1、流水。王老師解說這首曲子,有人說這首曲子為「太空音樂」;因為1977年美國向外太空發射一組音樂衛星,永久在太空軌道中運行,錄製了五大洲的音樂,其中代表亞洲的,就有這首琴曲。

八、品味化石古茶心得分享(一)

1、范增平老師:

我得到這茶在五年前,據說是從南海一號沉船中撈起來的,吳德亮兄考證這茶有800年之老,他寫成文章曾在“中國時報”上發表。現在大陸有朋友要我帶去看看。我只有一小塊,大家可先傳看一下,這茶已成為化石了,所以茶氣會很強。我有一位學生盧褘祺練武多年,上次喝了以後,耳朵、手都紅了,還會流汗,我才相信真有「茶氣」這回事,我過去並未能真正體驗到。

這茶當年是裝在木箱中,封得很嚴密,水沒有進去,保存得非常好。

2、翁明川大師:

當初我看到德亮兄的文章時,很驚嘆,現在竟然親身喝到這茶,覺得何其有幸!我有幾個疑問,為什麼它會結成一塊呢?它是茶膏嗎?還是抹茶呢?為什麼會變成化石的狀態?這茶雖然是我的認知以外狀況,但我喝這茶時,覺得它還是有茶味,很平順,沒鹹水味。

3、游博文理事長:

聽說喝老茶會打嗝,我喝前二款茶時都有打嗝,喝這款茶時打嗝得更厲害了。我喝的時候覺得完全沒味,聞起來也沒香。但現在口腔內有很淡的甜味出來,不知是前二款茶的餘留,還是這款茶慢慢激發出來的?總之心中湧出一種思古的幽情。

4、許立杰主任:

我不知要用宋朝還是用現代的語言去形容它。我覺得這款茶已不能用茶的定義來定義它了。這款茶的喉韻大於香氣,感覺它是一個沒有甜味的蔗糖。今天絕對是黃道吉日,有機緣和800年前的祖先享用同樣的茶,我覺得自己的年齡在無形中增加了800歲,真的非常的殊勝。

5、邱建清老師:

我很認真的品茶,也很認真的思考,我要用什麼言語來形容,但這茶不在我的認知中,我不知該怎麼說才好。以我短短50年的人生去面對這800年的老茶,很難,所以不評論吧!

6、邱增雄理事長:

我剛才喝時對這茶沒特殊的感覺,真要說感覺那應該是屬於心理層面的,一種對800年的感歎!我們都沒見過800年前的人,但這茶卻見過了。喝完後,覺得它有後勁,會回甘,好像有點混沌初開的感覺。

7、陳綺敏經理:

這茶看起來像化石,喝起來味道清淡,入口覺得有點懸浮的小顆粒,看起來是平凡的,但應該說是平凡中的偉大。

8、李進得教務長:

剛才范老師要我用理工的角度分析這茶,我大概下幾個註解:(1)這茶是「4D」的茶,三度空間再加上時間,它從12世紀到現在,有時間的意義在。(2)舉一個例來比喻:碳、石墨、鑽石的組成完全一樣,但排列不一樣,鑽石是這裡面排列得最整齊,最硬的,就好像這個茶葉一樣,感覺起來是最硬的。我們可以下個註解,它好像是鑽石等級的茶,經過時空歷練後,它形成了這樣的等級。

這茶喝的前後感覺差異不大,但稍微有點回甜。若要賦予一個歷史的意義,好像在跟古人共飲,有種時間形成的歷史感。

9.范增平老師:

宋朝時代的茶類是一種團茶,好像現在的普洱茶磚或普洱茶餅,壓製成餅、成團的,明朝以後才有散茶,在當時,這茶應是像現在沱茶一樣弄成一團的,久了以後它還是整塊,但已碳化,像化石。宋朝時應該還沒有紅茶、烏龍茶等茶類,泡出來後,大家可看到它的邊緣是綠色,吳德亮兄拍出來的照片非常清楚。這茶的真實性我估計不會有問題,它是蒔茶,好像舍利子的奇妙,或許我們不需要特別用科學的理性去探討它,人生不滿百,我們能喝到這種茶,也是很難得的事了。

九、觀看葉底

古琴演奏。蔡佩蓉老師演奏《瀟湘水雲》。

十、品味化石古茶心得分享(二)

1、周本男老師:

《瀟湘水雲》是南宋時的琴曲。剛才大家說遺憾沒見過宋朝時的古人,現在我們聽到了宋朝的音樂,先前喝到了宋朝的老茶,對老祖先們應該有點認識了。我們聽琴曲,考究的是聽左手的「拂」,其實這個「拂」,好像沒有什麼實在的音發出來,但若沒有「拂」,整個曲子都沒味道了。我覺得喝這款化石老茶也是這樣,它的茶湯喝起來像白水,但若喝白水,卻絕對沒有它的味道,或許我們與古人神交,就是交會在這若有若無之處吧!

2、王夢蘭老師:

我隨著鄧時海老師喝普洱茶,普洱老茶還算喝得不少,一般普洱茶要放到40年以上,才算老茶,我喝過百年的普洱老茶。

我喝老茶的氣感經驗是從肺部出來的,然後衝上頭頂。口腔裡面的變化有很多形態,我們常說老酒入口即化,老茶也是一樣,一入口就散了,很滑順,一樣是「入口即化」。它的表現就是你把茶嚥下去了,口腔中已經沒有茶了,但整個口腔卻都還是甜的,從舌底還一直冒泡生津出來,稱為「舌底鳴泉」。老茶的香不明顯,很溫馴,沒強烈感,是無味之味。

今天這款800年的化石老茶,我喝了兩杯,我今天感冒,本來身體有點虛,手指尖一直涼涼的,但喝完茶後,身體覺得暖和起來,手也熱起來了。我喝完茶後,嗅聞杯底有點陳木香的味道,有一種木質香。在普洱茶中,最老的茶就是有木質香。今天這款化石茶,我覺得它確實呈現出很老的茶的狀態。

肆、綜合點評

1.范增平教師:

今天我們「老茶與古琴的饗宴」活動已近尾聲,在大專院校的茶藝教室內喝老茶,聽古琴,點一爐香,插一盆花,這樣發思古幽情的茶會,這大概還是第一次,在這裡參與的同學們,全程都安靜的品茶、聽琴,真讓我很感動。蒙許主任邀約,我在視覺傳達設計系任教文化創意課程,我想文化創意是一種綜合學科,有深度的文化創意設計需要眼、耳、鼻、舌、身、意聯覺共同創作;因此,我特別安排了這場「老茶與古琴饗宴」,期望在聽覺、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全面感受中,給大家帶來美好的體驗,同學們若能在活動中得到靈感,或許能激發創意設計的潛力。最後要請我們視傳系的大家長許立杰博士為我們做一個「點評」。

2.許立杰主任:

「點評」是大陸用語,我似乎應該回應,「各位敬愛的同志,下午好!」,很高興參與這次的茶會,我們在座同學中,就有一位來自福建安溪的交換學生,等下也該對年紀比他還大的安溪老鐵觀音發表一點看法。

今天的茶會呈現的茶、音樂、語言、氣氛等等…,一切都是正向的,我的感覺非常美好,只能用「法喜充滿」來形容,我相信剛才的過程,也為同學們的一生,種下了一顆好的因子。這樣的活動,對我們的生活品質一定有大的提升。此外對於各位貴賓們的全程參與,我也非常感謝,如果沒有你們的熱情參與,我們的活動是辦不成功的,期望以後的所有活動,各位都能夠再次的參與。

感謝范老師每學期為同學做的指導,從行茶十八步到現在已經茶席設計了,范老師的鐘點費連交通費都不夠,希望同學們能夠珍惜這樣的學習機緣。如果沒有范老師的協助,我們的茶藝教室也不會成立;我們學校與大陸學校的交流,范老師也是貢獻最大;范老師協助我們聯繫李瑞河先生,參觀了天福集團設在福建的「天福茶學院」後,我們就在思索我們亞太創意學院未來的創意重心要放在那裡,現在時機已成熟,我們決定未來「茶」與「陶」,將成為本校發展的主軸。

3、大陸來台灣遊學同學:

剛才喝的老鐵觀音,有點桂花香,有點酸,我們安溪叫做「脫布酸」,採回來的茶菁放到第二天再做,就會有這種酸。現在安溪茶一般茶農還有用手採茶的,但像天福等大廠,他們就是機械化的一貫作業了。

4、翁明川大師:

貴校名字「亞太創意」是很大的題目,「創意」是目前的潮流,無所不包。我個人原本一直從事商業美術的工作,也一直愛喝茶,20年前台灣茶藝興起,功夫茶發展,初期使用的都是宜興製作的紫砂壺,經過20年後,台灣的壺藝發展得很好了,但其它的一些茶器配件還是較欠缺,我每次喝茶使用那些沒有創意的茶則、茶匙時,就很感嘆,覺得怎麼配得上我們台灣的好茶!退休後,我的朋友鼓勵我去設計茶則、茶匙,我就又出山了。我的茶則、茶匙都是用手工做的,做出來的成品,大家也覺得有創意,我認為台灣目前的優勢就在有創意,我們贏大陸的地方也只有創意了。

今年上海世博會請了五十個竹雕作者去參展,台灣只有我一人,我看他們的作品太欠缺創意,還是做些臂擱、筆筒等老一套的東西,所以我寫了「賞茶則和傳統竹雕的未來」文章,把先進的創意理念放進去。「上海工藝創業協會」曾請我去交流,他們在創意之外重視的是產業,創意之後要求要能量產、行銷。

5、許立杰主任:

我們學校改名為「亞太創意學院」,對我們的壓力也很大,如果我們不能有創意出來,怎麼和學校的名字對應?未來我們已確立二項工作:(1)明年成立「文化創意育成中心」,我們要用文創手法與產業結合,也會承接外面委託的工作。(2)後年要成立「文化創意研究所」。

6、李進得教務長:

我全程參與茶會,心中實在也經過幾度掙扎,我們學校改名,這兩天辦慶祝活動,外面很多事等著處理,但最後還是決定留下來坐完全程。我們學校改名,很不簡單,從思考要改什麼名字,到決定名字後教育部送審,竟有好幾個學校都想用「創意」為名,最後我們被核可,其中波折重重,很不容易。

教育本身是最沒創意的,如何培育出有創意的學生,這是挑戰,很欣慰的是我們做得還不錯,有二位同學最近才得到很重要的全國性創意比賽的獎項。我們後年要成立「文化創意研究所」、「文創產業管理研究所」,還要借重范老師的襄助。

我覺得學校不能只教知識,品德教育也很重要,這方面希望能借助茶藝課程來推動。

7、范增平老師:

感謝所有全程參與的同學和貴賓,在我們茶藝教室既無扶手又無靠背的木頭凳子上坐了一個下午,大家的毅力、耐心是不得了的。尤其感謝教務長和許主任,今天是他們最忙的時候,陪著我們從頭坐到尾。王太琴、蔡佩蓉兩位老師,將就我們現成的桌椅,在很克難的條件下彈琴,辛苦了!茶會就要結束了,沒有什麼東西可送給大家,很過意不去,只有用真誠的心,「一期一會」珍惜的情來感恩大家。謝謝你們!

我正在籌備「歡喜讀書知味茶會」,計畫兩岸用視訊一起唸茶書,也可以隔段時間約他們來,隔段時間或許我們去,這件事如果辦成,可算是一件文化創意吧!謝謝大家。

林舜英老師報導了這次宴饗活動,她說:中國煮茶、泡茶習俗,可上溯到三千年前,真可謂源遠流長。時至今日,或為解渴,或為閒聊,而瓶裝茶飲已成為世面新寵。三五群聚良伴,飲茶、品茗已是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據此,茶文化學會理事長亦是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范增平,於1222日舉辦了一場「老茶與古琴饗宴」,敬邀師生、賞茶名士共同參觀茶席、品味老茶、聆聽古琴,感受眼、耳、鼻、舌、身、意諸多覺感的絕妙體驗。

    您一定能想像茶飲料廣告說的入喉回甘,如同現泡的一樣的滋味,瓶裝茶因便利而貼近生活。而30年老茶的滋味,如同滿面風霜的老者,踽踽向您走來,慢慢訴說他的體悟。范教授首先以1980年,臺灣凍頂茶饗嘉賓,一旁有王太琴老師古琴演奏「石上泉流」,或撫或按,音響鏗然,頓時滿座皆寂。一杯分三口,初嚐淡淡甘美,喉韻則有甘露之味。隨後,各人依其感受發表感想,品評這道茶品的滋味。

    第二道茶品是1981年安溪鐵觀音,茶味有話梅味,初嚐甘酸,杯底香氣濃郁,一會兒氣血循環通體溫暖,顯示此茶擁有「觀音韻」,配上蔡佩蓉老師的「梅花三弄」古曲,蒼勁古意油然而生。最難能可貴的是第三道茶品,是已有800年歲的化石古茶,它自海底沈船打撈出來,雖是綠茶,但外表卻如枯枝一般,得用鑷子敲擊、輕掰,方略得若干顆粒,再審慎投入壺中沖泡,茶顆粒卻也慢慢化為茶汁。眾人珍重聞香、品飲,彷彿超越時空與南宋古人對談;雖然是很淡很淡的茶味,喉韻仍有甘甜。教務長李進得博士說,這是4D的茶,立體3維加上時間加持,得飲一杯真是千載難逢。

    完整茶會設計的體統有四項要素:沏茶、插花、焚香、掛畫,今日全然到位,三年A班同學的茶席設計,年輕有活力,而觀光系賴美惠老師的小原流派的插花,亦雅致可喜,茶香與琴音兩相迴盪,眾人心中也百轉千迴。許立杰主任表示,品味好茶、好音與正向言語,何其有幸!有今日的聚會,也十分感謝范教授承辦如此「法喜充滿」的饗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華茶文化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