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紅茶介紹    范增平

一、前言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提起紅茶,人們則會更多地想到正山小種、祁紅、滇紅等這些耳熟能詳的紅茶。然而,一提起臺灣茶,也許更多人想到的會是高山茶、包種茶、凍頂烏龍等烏龍茶;臺灣紅茶對於人們來說,卻是“最熟悉的陌生茶”。熟悉的是,它系產自美麗的寶島——臺灣;陌生的是,它在茶市上幾乎難覓芳蹤。

茶緣與情緣一樣,是如此地妙不可言,以至於在來臨的時候總是悄無聲息。就在一個爬滿陽光的午後,在榕城某個街角的茶館裏,一位來自臺灣的老茶人,讓我們有幸呼吸到了第一縷來自對岸的紅茶香。這位和藹可親的茶人,雖說剛過半百,但是他的足跡卻曾遍及中國的19個省、市的產茶區,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個城市裏播撒下了中華茶藝的希望種子。他就是第一位將中華茶藝帶到祖國大陸的使者——范增平。

也正是這位長期輾轉於海峽兩岸、奔忙於促進兩岸茶文化交流的文化使者,用平實淳樸又不失豐富感情的語言、自己不辭辛勞的考察紀行以及一枚枚記錄著過去與現在的真實照片,向我們展現了一幅五彩斑斕的臺灣紅茶長卷,其中鐫刻著臺灣紅茶發展過程中的歷歷屢痕,沉澱著深沉厚重的歷史,讓我們在品味濃釅茶湯的同時,神思也不由自主地追隨著濃郁的甜香,跨過那道淺淺的海峽和茂密的原始森林,開始了一次難忘的臺灣紅茶神遊之旅。

二、臺灣紅茶簡史

臺灣較早的茶葉文字記載大約是清康熙36年(西元1697年)鬱永河所著之《番境補遺》中記載,在水沙連(今埔裏、魚池一帶)山區有丈高的野生茶,漢人利用焙制茶葉。康熙56年(西元1717年)之諸羅縣誌:“水沙連內山,茶甚夥,味別、色綠如松蘿;山谷深峻,性嚴冷,能卻暑消脹,然路險,又畏生番,故漢人不敢入采!”。據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首任巡台禦史黃叔璥在《台海使搓錄》之赤崁筆談:“水沙連茶在深山中,眾木蔽虧,霧靈蒙密,晨曦晚照,總不能及,色綠如松蘿,性極寒,療熱症最效,每年通事與各番議明,入山焙制。”

    臺灣開始有規模製造紅茶是在日本統治臺灣之後,最初主要是為了供給日本國內需要。1903年臺灣總督府在今桃園埔心設立制茶試驗場,開始試製紅茶,1906年正式投產,1908年便出口到土耳其、俄國。1910年日本臺灣茶株式會社成立,以製造紅茶為主,出口俄國。1928年,三井合名會社成立,設置了新式的機械制茶廠,全力發展紅茶,臺灣紅茶才逐漸發展起來。

臺灣早期以栽種小葉種紅茶為主,1917年日本人從印度引進了不同品種的大葉種阿薩姆茶種,在南投縣的蓮華池育種,分別在埔裏、水裏、魚池等地區試種,結果發現日月潭的栽培環境與印度阿薩姆茶區相仿,茶樹試種的效果良好,茶湯色紅豔,味道醇厚,茶品送到倫敦茶葉拍賣市場,得到很高的評價,成為日本官員拿來送給高官達貴的頂級茶品,甚至是天皇御用的貢品。

從此,日月潭地區成為臺灣唯一的阿薩姆紅茶產地,臺灣總督府也在日月潭設立了紅茶試驗所,開始有計劃地推廣臺灣阿薩姆紅茶的生產。之後,日本許多茶業公司都到日月潭地區投資開拓阿薩姆種茶園,並設立了新式紅茶製造工廠。1933年,東邦紅茶株式會社的郭少三先生從泰國清邁叢林山區帶回優良的茶樹品種“禪種”,種植於埔裏,設立了禪種茶園,生產禪種紅茶。上世紀40年代末期,臺灣紅茶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當時外銷出口量曾高達7000多噸,紅茶成為當時南投魚池、埔裏地區最興盛的產業。

臺灣光復後,紅茶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出口,曾經為臺灣賺取大量外匯。1971年以後,臺灣工資高漲,紅茶外銷逐漸喪失競爭力,政府又積極推廣半發酵的青茶類,使得臺灣紅茶產業一再沒落,終至在茶葉市場上已發揮不了作用。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在西方速食文化的影響下,年輕一代嚮往西方休閒享樂的生活,喝下午茶的氛圍漸濃。法國、英國、日本等諸多著名紅茶品牌陸續引入,不少走精緻路線的紅茶館與專賣店興起,新紅茶風潮興起,引起一批批飲茶愛好者走向西方浪漫的紅茶情調,精緻紅茶市場趁勢而起。

近幾年來,在越來越多紅茶愛好者的關注和追尋下,臺灣紅茶走出了與國外不太相同的路線。臺灣人喝紅茶多以清飲為主,國外則以調飲為主;國外絕大部分是碎形紅茶,製作原料以機械採摘為主,臺灣製作紅茶以走精緻工夫紅茶為主的路線,原料從機械採摘改成手工採摘,再配合新育成的改良品種,促進紅茶的質量特色,使曾經盛極一時,因外銷市場消退而幾近凋零的臺灣紅茶,有了嶄新的契機,也因此讓臺灣紅茶最早發源地之一的南投縣魚池鄉,風華再現。

1999921日,臺灣大地震也是臺灣紅茶歷史的轉捩點。南投縣魚池鄉是重災區之一,為了重建災區,在政府、人民和一些團體的不斷努力下,正式有計劃地在魚池推動恢復臺灣紅茶產業。除了舊有的阿薩姆茶種,還開發了獨特的“臺灣山茶”品種,選育出具有臺灣山茶特色的台茶18號紅玉,用來生產具有“臺灣香”獨特風味的高級紅茶,使臺灣紅茶走出了一片燦爛的紅茶風景。

三、紅茶之鄉紀行

20096月,為了進一步瞭解臺灣紅茶的產銷現況,我們一行4人再次造訪南投縣魚池鄉茶區,魚池鄉茶區主要是在日月潭週邊地區。同行的圓誠、悟輪在早晨6時從臺北出發,7時與周本男和我于桃園會合,沿著高速公路一路前行,9點多就到了魚池鄉。

陳彥權:工業發展也能賣好茶

首先探訪的是魚池鄉新城村香茶巷的“和菓森林阿薩姆莊園”。由於,我們來得早,是第一批訪客,莊園還未準備就緒,但莊主陳彥權先生卻很親切、熱情的接待,我們很快就如同老茶友般,無所不談。

話題從莊園所在的香茶巷開始,陳彥權說,由於臺灣的茶可產四季,每逢茶季,這一條

巷道裏一天出幾萬斤的茶葉,每天都是茶香四溢,所以被稱為“香茶巷”。在這條茶香四溢的巷道裏,陳彥權是家族制茶的第二代傳人,他的父親已經八十多歲了。目前莊園裏主要有四種茶樹品種,其中“祖母綠紅茶”屬於老叢大葉種紅茶,全台只有約2公頃,是日本人當初為試製紅茶所種,樹齡都在七、八十歲左右。另一款叫“紅寶石”的紅茶屬臺灣山茶,是日治時期留下的第一代臺灣特有的原生茶樹,約有100年樹齡。還有著名的台茶18號,也就是“紅玉”,是以緬甸大葉種茶樹和魚池山茶交配培育而成。

    陳彥權拿出幾款茶品,逐一泡給我們品嘗,老叢大葉種紅茶條索有明顯白毫,具天然花果香,口感圓潤,味道甘醇而且有後韻,是展現美麗生命力的老叢紅茶。“紅寶石”則是茶湯豔紅,滋味甘醇有蜜香。“紅玉”的香味很明顯,好似肉桂、薄荷香。茶湯金黃偏紅,與白色杯緣接觸的最外一環,又稍微偏綠。品飲時可感受到源自於臺灣野生山茶所具有的天然內桂香及淡雅的薄荷香,此種特殊的香氣被稱為“臺灣香”。

莊園裏還有一種在冬天采的茶,陳彥權稱它為“耶誕節采的茶”,是偶然試製所得,茶湯滋味特別清澈。陳彥權說自己也想過試製其他種類的茶,但父親說,日本人在這裏都做過試驗了,這裏只適合作做紅茶。“後來我覺悟出,只要用心把紅茶做好就好。今年少雨,春茶像夏茶,紅茶用夏茶做最好。”

在堅持純正紅茶的同時,陳彥權也和英國、法國的下午茶學習,開發可以搭配紅茶的點心,他的原則是點心必須能起到提高茶香的作用,達到11>2的效果。目前,陳彥權只試製了幾樣點心,他的目標是推出三種特色茶,搭配三層不同的點心。“現在很多臺灣人覺得下午茶只有外國的紅茶搭配外國的點心才正宗,我想證明給他們看,臺灣的紅茶搭配中式的點心也可以是一道美妙的下午茶。”

至於莊園的未來,陳彥權說自己並不想快速地擴大生產,只是想在現有基礎上把產品精緻化,像創作藝術品一樣製作茶葉,“以前臺灣紅茶不被重視,我希望能將之保存發揚,能帶動魚池鄉的紅茶產業。法國是工業先進國,可以把葡萄酒賣得那麼好,臺灣在追求工業進步的同時,也一定可以賣出好茶。”陳彥權自信滿滿。

廖學輝:以旅遊觀光帶動紅茶

廖學輝是魚池鄉的鄉長,1951年出生在魚池,他還清晰地記得少年時魚池地區茶園面積就有兩千公頃左右,當時全鄉都在生產紅茶,將毛茶運到臺北市茶行精製,通過貿易商輸出,外銷歐美,價錢很高。在1961年左右,魚池紅茶的銷路都還很好,廖學輝小時候就經常幫忙收茶菁運去茶廠製作。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臺灣工業化進程加快,原料成本、人力成本的上揚,導致了魚池的紅茶產業的沒落,很多茶園被茶農們改成了檳榔園,廖學輝也在當時率先改種了檳榔,他回憶說:“那時一個檳榔可買一斤雞蛋,檳榔收入以一棵樹算,收入是1200元,我最多時種了12000棵樹,非常賺錢,鄉里的農民也一窩峰地跟著種起了檳榔。”

如今,廖學輝已經回頭重新種紅茶,並將紅茶種在檳榔樹下,若以單位面積言,紅茶收入超過檳榔,一公頃紅茶可收百萬,還供不應求,而檳榔只收十幾萬。他介紹說,魚池鄉目前茶園有二、三百公頃,當地茶農都是自種、自製、自銷、自創品牌,質量得到大幅提升。目前魚池鄉面臨的最大的困難是茶季時找不到採茶工人。現在的採茶工人都是以前那些採茶姑娘,最大的已經超過80歲,大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

廖學輝任鄉長之後,大力發展魚池的觀光休閒業,他利用魚池鄉的天然環境種植了四五萬株櫻花和紫薇花等,保證魚池鄉四季都鮮花盛開。他說,魚池鄉的紅茶質量很好,而且即使在紅茶最沒落的時候,對紅茶歷史、文化、製作技術等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要重塑魚池紅茶的品牌,就需要一個營銷亮點,我想把魚池紅茶的歷史傳承和旅遊觀光結合到一起,用茶文化來帶動整個魚池紅茶的營銷。”因此,在廖學輝任鄉長之後,每年魚池鄉都舉辦文化季的活動,並得到了很多的贊助和支持,魚池紅茶的營銷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現在魚池鄉產值最多的還是檳榔,而後是香菇,紅茶排第三,但和香菇的產值差不多。

身為鄉長,廖學輝也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鄉長紅茶”,一是希望起到火車頭的帶動作用,

其次是收購茶農的茶後進行拼配,以“鄉長紅茶”的品牌進行營銷,可以保證魚池紅茶穩定的質量。至於魚池紅茶的未來,廖學輝希望可以把銷售的網路擴展到大陸,建立起生產履歷、產地證明等,他相信只要把關得好,一年銷售兩、三千公斤的魚池紅茶沒有問題。

許杜金萬:憂心魚池紅茶的持續發展

源香紅茶的老闆許杜金萬也是魚池人,出生在魚池,但1981年才回到魚池開始做茶。過去以做批發為主,最近20年改成做零售,專攻茶葉烘培。他在澀水村有約六、七分地的茶園,以前種烏龍茶樹,時間長了,茶樹品種退化,於是改種了台茶18號。現在茶園是請人代種,而他自己則專攻茶葉烘焙技術。

源香的紅茶在很多人看來,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風味,每次說到這,許杜金萬都略顯自豪地說:“不一樣的原因是我有做特殊的烘培,一般的茶農不懂這些,最多是用甲種烘培機烘烘,其實那只是保持乾燥而已。真正的烘培應該是在不流失茶葉生命的同時,又能達到昇華的目的。”

我們邊喝著烘焙過的台茶18號,邊聽許杜金萬闡述自己的制茶理念。在他看來,茶應該要新鮮賣、搶鮮飲用,放了一段時間之後的茶葉,就很難去除陳味。而真正的烘培在去除陳味的同時又能提升茶葉的品質。也就是在去掉陳味後,滋味能更加圓潤。一般人都認為用夏茶製作的紅茶比較好,但許杜金萬卻覺得夏茶可保持紅茶的鮮度,但春茶製作的紅茶香氣卻較為獨特。

雖然源香紅茶目前經營狀況良好,但聊起魚池紅茶產業的狀況許杜金萬卻顯得很憂心,他說,現在很多人都把茶樹種在檳榔樹下,檳榔樹在秋天時一定要噴農藥,噴完後,葉子就整片整片地落下來,影響茶樹的品質;其次是現在大多數茶農都缺少專業培訓,很多做茶的人都是半路出家的,自己摸索出來的,因此紅茶的質量難以穩定。他認為,魚池紅茶是臺灣紅茶的第一品牌,一定會有後來者的追趕,就像現在桃園縣、臺北縣、花蓮縣都在推廣種植台茶18號。“魚池紅茶現在量不夠,連臺灣島內都不夠賣,想開發茶園也不行,魚池的土地都已經過度開發,都是檳榔園,如何持續發展?”

大雁村

  1. 大雁村在日據時代叫五城堡,民國後才改成大雁村。這裏沒有原住民,原住民把地和農民交換,都上山了。村長邱長盛已連任了兩屆,他說魚池鄉目前的台茶18號茶園約有20公頃,阿薩姆茶園約60公頃。“921”地震後,大雁村很多農民改種阿薩姆茶樹,採摘一心二葉,機采的茶青1公斤10元,現在漲到20元了。手采的茶青1公斤150元,台茶18號茶菁1公斤200元。有些茶農賣茶菁一天就可以賺到四、五千元。

邱長盛的家在魚池鄉已經住了五代人了,祖先是漳州南靖人。他曾回大陸到過南靖,“那裏的景觀和這裏一模一樣,就是茶樹品種和這裏不同,這裏的茶是日本人從錫蘭引進的。”大雁村鄉設的茶廠有六家,新城村四家,中明村兩家。邱長盛準備自己蓋鐵皮廠房的茶廠,申請政府補助機具,給村民利用,自己出燃料費就可以。茶葉加工則找日月老茶廠代工,費用會低廉很多。

作為鄉民代表、澀水小區的理事長蘇水定請我們喝的是紅玉,用他自己訂作的茶杯,好像出自德化窯,上面有他的標記“澀水皇茶”。因為公務忙,他不親自做茶。但“澀水皇茶”銷售得很好,一年嫩賣一萬斤,約占魚池鄉手採茶的一半份額。蘇水定說,自己的茶會挑揀得很乾淨,所以賣相較好,一斤約淘汰掉二兩(轉做袋茶),其他人一般沒有這道工序。

日據紅茶廠

日據紅茶廠在魚池鄉新城村的香茶巷鹿篙小區,茶廠成立了十幾年,但在當地卻不算老茶廠。我們去走訪的時候,廠主王和平不在,老闆娘是柬埔寨新娘,嫁來臺灣已十多年。茶廠的工人告訴我們,茶園一年可采五次,一年可做三、四千公斤的紅茶。主要有三種:紅玉紅茶、台茶8號和阿薩姆紅茶。其中,“紅玉紅茶”是商品名,是用臺灣原生種山茶所制。日據紅茶廠的“紅玉”香氣裏有一種濃稠的奶香或說粉味,肉桂香不那麼明顯和強烈。

時間近中午,我們離開香茶巷來到「東林精舍」,圓誠法師說:魚池鄉共有13個村,紅茶、香菇、蘭花草號稱魚池三寶。大雁村的澀水小區是主要的觀光景點,“921”地震之後,60%的重建戶都經營民宿,遊客駱繹不絕。

日月老茶廠

日月老茶廠位於魚池鄉中明村有水巷38號,是臺灣農林公司南投分公司的制茶工廠。茶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日據時代,當時茶廠生產的紅茶,專門供給日本皇室飲用。臺灣光復後,茶廠由臺灣農林公司接管,改名為“臺灣農林公司魚池茶廠”。2004年,茶廠轉型為觀光與教育兼具的茶廠,也賦予了老茶廠有了新生機,現在在廠內可以看到很多制茶設備、謝和壽銅像、老招牌等資料和照片。

吉泰茶工廠

吉泰茶工廠的老闆娘負責台茶18號的製作,其他的茶由兒子負責,他們家“紅玉”的香氣、滋味味道較清淡一點。目前,茶廠一個月的出貨量在1824噸左右,主要是機械採摘,手採茶600千克左右,一年幾乎每個月都在做茶。過年前一個月停剪,清明後復工,每天都有出貨,便宜的就賣給泡沫紅茶店做調飲紅茶。

吉臣茶廠

吉臣茶廠從1954年開始做茶,原來是新芸茶廠,廠裏的大機器都是從日本進口的專做紅茶的設備,一天可以做5000千克的茶葉。

吉臣茶廠沒有開放旅遊觀光,老闆的叔公在臺北開了一間小公司,茶廠生產的茶葉可以通過這家公司直接外銷。現在茶廠的產量高,價格好,不用找銷路,普通的包裝就賣到兩、三千元。

盧園民宿茶廠

我們去走訪時,茶廠正在萎凋紅茶,主人說是臺灣山茶種。但圓誠法師發現裏面摻有紅玉,他便改口說山茶和紅玉混在一起種,所以一起采。他們的山茶一斤賣3200元,紅玉一斤賣2400元,混合做的茶葉是賣山茶的價錢,還是紅玉的價錢?主人只是笑笑。

四、臺灣紅茶的種類

臺灣紅茶在日據時代,曾經以“日東紅茶”享譽國際;光復後,日月潭紅茶和鶴岡紅茶成為臺灣紅茶的馳名品牌。2000年以來,臺灣紅茶再現風華,許多紅茶的愛好者,積極研究更多適合製作紅茶的原料品種,製作出更多具特色的紅茶茶葉。目前,臺灣所栽種適制紅茶的茶樹品種有:阿薩姆種、大葉種、台茶1號、台茶7號、台茶8號、台茶18號、台茶21號及野生山茶樹等。

阿薩姆紅茶

臺灣現存的紅茶裏歷史最悠久、以印度阿薩姆大葉種為基礎培育而成的台茶7號、8號茶種所製成的紅茶,一般通稱為阿薩姆紅茶(另有一種名為“日月紅茶”,是臺灣農林公司的產品)。目前在南投魚池鄉一帶仍有零星種植,有越受矚目之勢。阿薩姆紅茶的茶型為一般較常見於紅茶的切碎型,除了阿薩姆既有的醇厚扎實風味外,還散發出一種特殊的水果乾香。

(一)、大葉種紅茶

大葉種紅茶是由臺灣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項目輔導,位於南投縣魚池鄉大雁村仙楂腳的紅茶產銷班第六班以台茶7號、8號與18號紅茶混調研生而成,含有多量芽葉,氣味濃烈芬芳、甘醇馥鬱,可以清楚感受當地紅茶獨樹一幟的豪爽奔放氣質。是第六班“森林紅茶”旗下的另一產品。採收與萎凋過程全不靠機器,堅持手采與自然萎凋,以追求更精細的茶菁與更完整的茶香。一樣分OPBOP兩種等級。

(二)、台茶18

1999年命名為台茶18號,別稱“紅玉”、“涵山紅茶”,是由臺灣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以在地野生種臺灣山茶與來自緬甸的大葉種紅茶交配,經過近60年時間培育成的紅茶新品種。台茶18號以“條茶”的形式製作,條形非常漂亮,適合以傳統茶葉沖泡方式的“壺泡法”,擁有一股奇特且有深度的香味,除了天然肉桂香氣外,還摻有淡淡薄荷香。這種迷人之味道源自其父本臺灣野生山茶,這是極具臺灣特色的紅茶,曾被日本知名茶葉專家山西貞教授讚譽為具有“臺灣香”,嘗過的人都難以忘懷。

(三)、台茶1

臺灣省茶業改良場育成的第1號茶樹品種,它是從很多阿薩姆品種裏面選拔出來的一個品種。滋味非常濃稠,香氣屬於熟果香這一類的,具有與原印度阿薩姆紅茶香味類似之濃郁甘醇,擁有特殊的肉桂香味。滋味比較濃厚,具收斂性,冷、熱飲皆相當適宜。台茶1號也是製作紅茶的較好原料,曾經是臺灣紅茶較出色的原料。

(四)、臺灣山茶

產量非常少,市面上幾乎看不到。其來自於埔裏當地早年種植臺灣山茶的碧廬茶莊,因對臺灣原生茶種的理想與熱情投入,遂而運用家中舊有茶園裏收成的茶葉,經數年研發嘗試、製作成全發酵的紅茶。有結球狀與條索兩種茶型,初聞時帶有如玫瑰花般的甜香,入口後則清香爽醇,喉韻甜潤。

(五)、蜜香紅茶

蜜香紅茶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茶品,頗有東方美人茶特色。在農曆的芒種前後、端午節的時候,一種叫做小綠葉蟬的昆蟲多,茶樹葉常被叮咬,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蜜香。茶業改良場台東分場便研發出蜜香紅茶,主要產區在花蓮的舞鶴。蜜香紅茶在制法上和一般紅茶略有不同,較近似於烏龍茶制法:揉撚、完全發酵、殺菁後,再經過一道靜置悶熱過程,以強化其特有的甜美香氣;茶型則為未經切碎的條索狀;濃郁的熱帶水果、蜂蜜、花香,馥鬱甜柔,近似東方美人茶,卻又洋溢著紅茶所特有的圓潤口感,非常迷人!

(六)、台茶21號(紅韻)

    台茶21號(紅韻)紅茶,是去年發表的新品種,目前處於剛推出階段,並沒有量產,未來的發展情況還不可預料。

臺灣紅茶品賞手劄

五、紅茶背後的風景

臺灣比較知名的三大紅茶產地,包含了南投縣魚池鄉茶區、花蓮縣瑞穗鄉舞鶴茶區以及台東縣鹿野鄉高臺茶區。這些地方不僅有名滿天下的紅茶,更有讓人流連忘返的美景。這個秋天讓我們一起來到茶香四溢的臺灣,一起探尋台灣紅茶故鄉背後的風景。

(一)南投縣魚池鄉——人間天堂

魚池鄉位於臺灣南投縣的中心位置,魚池鄉的日月潭地區被譽為“臺灣紅茶之鄉”。此地自古即生產臺灣原生的水沙連山茶。魚池鄉的小氣候和印度的阿薩姆省很像,而且擁有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山明水秀,景色如畫,氣候怡人,物產豐饒,觀光景點一氣呵成,相當適宜闔家休閒旅遊。

特產:日月潭紅茶、 有機香菇、蘭花

美食: 邵族美食小米香腸、 阿薩姆紅茶南瓜子、 阿薩姆油切紅茶、總統魚

住宿: 日月潭水漾民宿、 日月潭竹湖船屋

 

(二)、日月潭風景區

日月潭是玉山和阿里山間的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面海拔 760 米。以山水美景及邵族文化特色為主題,周圍層層山巒圍繞,湖面碧波粼粼,晨曦與夕陽景致更是迷人,壯麗景色美不勝收。

主要景點: 慈恩塔、涵碧樓、拉魯島、 文武廟、玄奘寺、 孔雀園

(三)、九族九族文化村

九族文化村鄰近日月潭,是一座以臺灣九族原住民為主題所打造的多元化樂園,園區中不僅有原住民文化展示及傳統民俗演出,還有多種現代遊樂設施及連結日月潭的日九纜車。    每年春季的九族櫻花季將整座園區點綴得嬌豔迷人,吸引許多遊客前往觀光。

(四)、三育基督學院

三育基督學院創建於西元 1951 年,為大專院校。它擁有一望無際的草地,春夏之際綠意盎然,秋冬時橙黃的草皮增添些許蕭瑟的美感,園區中一排排高大的樟樹佇立在四周,紅磚與木造的建築充滿異國風情,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取景攝影。

(五)、花蓮縣瑞穗鄉——空氣好到讓你想帶回家

瑞穗鄉位於花蓮縣東南部,恰位在花東縱谷平原、東西各臨海岸山脈和中央山脈、南邊則是舞鶴臺地,地勢相當平坦是秀姑巒溪沖積扇的一部分,因此農業發達盛產許多農特產品,而境內的閩南、客家和原住民文化也是主要特色。來到瑞穗鄉除了可邊泡溫泉邊享受鶴崗村的優質有機紅茶外,還可觀賞茶園、牧場、(六)、北回歸線標等。

北回歸線標造型優美,加上臺地的景色更美,所以成為遊客來瑞穗必到之處。遊客們最愛在北回歸線走向的指標下,感受跨越兩個不同區域的季風氣候(北回歸線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以北副熱帶季氣候)。9省道邊經過此處,附近都是茶園,居民有阿美族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及大陸來的新住民等。

特產:天鶴茶 文旦 鳳梨花 瑞穗鮮乳。

住宿:茶園民宿、長聖榮園民宿。

美食:麻糬、豆花、一品香餛飩、正品蚵仔煎、包子等花蓮小吃。

(七)、瑞穗牧場

瑞穗牧場位於瑞穗鄉舞鶴村,牧場為瑞穗鄉酪農區,水源潔淨、空氣新鮮,因此所飼養的乳牛頭頭壯碩豐滿,牛奶也非常好喝。到此地來,喝茶、吃茶羊羹、茶糖、綠茶餅、茶酥是一大樂事。

(九)、舞鶴石柱

舞鶴石柱為一對造型獨特高聳的石柱,高二丈余,為阿美族人開發東部之前的文化遺跡,由此可遠眺秀姑巒溪河谷與對岸的山巒,景致優美。   

(十)、紅葉溫泉

紅葉溫泉在日據時代就已聲名遠播,泉水屬鹼性的碳酸泉,由瑞穗火車站南端溫泉路行約 5 公里即可到達。日式造型木屋是日據時代的高級度假旅館,目前還保留榻榻米的房間,而這種木造溫泉旅舍在臺灣已經所剩無幾了。

(十一)、台東鹿野——曾經野鹿遍地

鹿野屬於台東縣,顧名思義就是處處水草遍佈、野鹿成群的大原野。鹿野古稱“鹿寮”,位於台東花東縱穀,境內有卑南溪與其支流新武呂溪、鹿野溪流經,青山綠水,景致優美。觀光茶園、茶展中心、飛行場等串連成一條清新的觀光帶。在這裏喜愛品茗的遊客可以尋訪茶廠品茶,接受茶廠民宿推出的茶宴洗禮,嘗嘗當紅的蜜香紅茶。腳力不錯的單車客可以試著騎上高臺,欣賞在湛藍的天空中飛行傘好手翱翔的美景。

特產:紅甘蔗、鳳梨、火龍果、枇杷、香蕉

美食:米苔目王、蝦仁肉丸、肖家肉圓、素食面、卑南豬血湯

住宿:鹿野詠情民宿、筆筒樹山莊

(十二)、高臺觀光茶園

台東種茶歷史可溯自 1963 年,鹿野因氣候、土壤、雨量等條件均佳,成為開發較早、成果最佳的茶區,加以鹿野視野開闊,井然的茶園景觀十分怡人,遂發展為一處休閒觀光茶園。天氣晴朗且熱氣流旺盛的日子,高臺區總聚集不少飛行傘同好在此試身手,也為前往高臺賞景品茗遊客帶來動態風景。每年725日到82日期間,是鹿野一年一度的“想飛的季節”盛會,屆時在台東縱穀的天空中都會開出一朵朵美麗“傘花”。

(十三)、鹿鹿鳴吊橋

鹿鳴吊橋位在西側延平鄉山谷中,橫跨鹿野溪上,是一鋼索吊橋,為延平、鹿野、卑南三鄉的交彙處。早期橋下的溪穀,是戲水的好地方,後來建了一座新橋,因而成了遊客觀賞的橋樑。

六、鏈結

臺灣紅茶大事記

    1888年,臺灣巡撫劉銘傳為開發臺灣紅茶,聘請印度阿薩姆技師來台試製紅茶,因當時製造數量極少即無商品價值。

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在臺灣北部開拓茶園,試製紅茶,為臺灣生產紅茶先驅。其時,製作紅茶原料的品種來源主要是中國的小葉種茶樹,例如:臺北縣石門、三芝、北新莊等地,便有從中國引進的“硬枝紅心”品種,制法上類似祁門工夫紅茶的“阿裏磅紅茶”,據說香氣馥鬱,唯滋味與濃度略顯不足,並未在國際茶業界激起太大的漣漪。

1903年,日本政府在桃園縣草湳坡建設茶樹栽培試驗場,同時,在苗栗縣三叉河設置分場,並試製紅茶。1907年,日本臺灣茶株式會社成立,專門產制紅茶輸出日本及俄國。將紅茶製成品試銷土耳其,為促銷歐洲之第一步。

1916年,鳳山熱帶園藝試驗處所故田代技師在高雄發現了臺灣野生茶樹,其葉片大小如阿薩姆,後試製紅茶,質量甚優。

1925年,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自印度引進阿薩姆種籽JaipuriManipuriKyang及魚池鄉司馬鞍山之野生茶等四種茶籽,開始播種繁殖。並設立“魚池紅茶試驗所”,積極發展紅茶。

1928年,印度阿薩姆的大葉種茶樹在南投的埔裏、水裏、魚池以及花蓮鶴岡一帶培植並生產,製成紅茶後得到了專家的肯定。自此,魚池地區正式成為製造Assam紅茶的重要茶區。

1930年,印度、錫蘭、爪哇及蘇門答臘等紅茶生產國家,因紅茶價格低落,互相協議限制紅茶輸出,成為臺灣紅茶擴展外銷的絕好機會。紅茶曾經一度超越烏龍茶,成為臺灣茶業主要重心之一。

1934年,臺灣紅茶輸出達到3296000公斤。

1937年,臺灣紅茶產量達633萬公斤,輸口量580萬公斤,為日據時代最高記錄。但自1937年後,國際間限產協議逐年放寬,又爆發了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因缺糧而將部分茶園改種糧食作物,臺灣紅茶出口量逐漸減少。

1945年,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人在魚池地區種植Assam紅茶產業歸臺灣農林公司茶葉分公司經營,政府積極整頓整個被荒廢之茶園並開始生產Assam紅茶,另一方面進行擴張茶園面積。1963年,臺灣茶園面積達到最高峰38372公頃,但是Assam茶園並沒有有顯著的增加。

上世紀70年代年開始,臺灣工業快速發展,人均所得提高,開始提倡茶藝,養成飲茶習慣,促使專供內銷的青茶類不僅銷量節節上升,價格亦居高不下,產量占總生產量的50%。進入 80年代,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加上台幣升值,外銷競爭力萎縮,內銷市場抬頭,在喜好需求主導下,烏龍、包種等青茶類成為主流,臺灣紅茶漸次凋零。

上世紀90年代,臺灣紅茶大約只剩下魚池鄉日月潭一帶還有零星種植。花蓮鶴岡方面,在鶴岡示範茶場關場之後,也再難見影跡。錫蘭、越南、印尼的廉價細碎型紅茶葉大量進口,以因應逐年增加的龐大紅茶需求。外銷紅茶占臺灣茶葉總輸出量不到10%,紅茶市場導向內銷形態,產區所生產紅茶不到100萬公斤,不足供應內銷市場,自外進口之紅茶即達2000萬公斤。

1991年,臺灣茶葉進口超越出口量,正式成為茶葉進口的地區。1999年,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以緬甸阿薩姆紅茶母樹與臺灣野生山茶父樹成功選育出臺茶十八號優良品種,命名為“紅玉”。

2008年,魚池分場選育紅茶茶樹品種,並命名台茶21號,別名“紅韻”。母本是印度Kyang,父本為祁門紅茶,歷經40餘年試驗研究,屬於適制高香紅茶的優良品種。

目前,臺灣生產紅茶的地方,除魚池之外,其他茶區的經營都較困難,茶園的經營多為副業,所花費的財力不多,管理方法較簡便。茶青的價格也多維持在每公斤台幣1013元左右,利潤不是很理想。另一方面,政府開放農產品自由貿易以後,進口廉價紅茶,降低成品價格,增加市場競爭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華茶文化學會 的頭像
    中華茶文化學會

    中華茶文化學會

    中華茶文化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